整治中小河道,消除黑臭是最基本、最直观的目标。然而,在昨天的相关重点提案办理活动中,市政协委员围绕“治水”还提出了更多新期待,归结为一句话,就是还小河以生命。对此,相关政府部门现场给予积极回应,让人对上海“水更清”的未来多了一份信心。
赵镇岭委员前不久前往市郊实地查看了一些河道整治工程。治理进度和效果让他满意,但又让他产生了一个新疑问:为什么这么多治河项目,都要把河岸硬化呢?赵镇岭说,他看到的工程,方案都很接近———把河岸周围环境整治,然后打桩、做护栏;不少地方还进行截弯取直。此类工程完工后,景观效果确实漂亮,却带不来他怀念的那种小河,那种在过去乡村中更能见到的、处于自然状态的河流。
周保春委员也怀念那种河。他说,从体现生态理念的角度,真正的河道应该恢复成这样的环境———河边的浅滩中生长着植物,赋予河流自净能力;小动物可以顺着坡岸到水边,水鸟飞过,蛙声阵阵。周保春说,一旦河道硬化,水生植物很难长起来,动物也会消失。
俞亮鑫委员说,江南作为水乡,历史上曾有着完整的水系。但随着“人进河退”,河道越来越短、越来越窄,不少成了断头河。下一步,上海对断头河应该做到能打通就打通。
这一观点得到了代表致公党市委参加昨天活动的王再平的响应。他说,几位致公党成员之前曾通过社情民意信息反映说,在市郊某地,近年来,稍有雨情就出水患。勘察下来,原来该区许多河道被堵、被填。“毛细血管阻塞了,什么时候能够恢复?”
对政协委员们的这些期待,市水务局和市环保局相关负责人在现场给予正面回应,从中也透露出上海“治水”的中长期走向。围绕河道整治,上海的目标绝不只是不黑不臭,恢复河流生命力、实现人与自然和谐共处才是根本追求。
对于河道硬化问题,市水务局副局长刘晓涛表示,从“十二五”开始,上海就出台了一些河道生态修复的导则。下一步,对于治理工程,上海将加强方案论证、审批和执行。市环保局副局长方芳表示,实际上,以长宁区为代表,上海在河道生态治理方面积累了不少成功案例,市民获得感非常强,未来可作进一步探索。
对于断头河,刘晓涛透露,上海目前正在编制“三年打通计划”。该方案将根据河道阻断的原因和现状,分门别类地发布政策、采取措施。政府部门已经意识到,要想持久改善城市水环境,就必须打通水系。
为保证城市“毛细血管”畅通,刘晓涛昨天还特别提到了上海“治河”的一个指标:到2020年,全市河湖水面率不低于全市面积的10.1%。据他介绍,根据2012年的普查,本市河湖水面率为9.77%;要达到“10.1%”,意味着上海要在三年内扩充河湖面积近20平方公里。据了解,提高河湖水面率的任务目前已被分解到各区,纳入“河长制”考核目标。同时,水务部门也正在改变涉及河道填埋工程的审批方式,不仅要求“填多少河就开多少”,而且必须做到先开河、再审批。
共有-条评论【我要评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