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3月,南宁市被列为国家16个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市之一。“海绵城市”的称呼,引起很多读者的好奇,城市留给人们的都是钢筋水泥的形象,为什么起个“海绵城市”这样的名称?近日,本报记者采访了广西气象局高级工程师苏志。
苏志告诉本报记者,所谓的“海绵城市”,是一种形象的比方,是指一个城市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雨水带来的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也可称之为“水弹性城市”。海绵城市能够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下雨时吸水、蓄水、渗水、净水,需要时将蓄存的水“释放”并加以利用。建设“海绵城市”,是国内对城市建设和发展提出的新要求,目的是充分发挥城市绿地、道路、水系等对雨水吸纳、蓄渗和缓释作用,有效缓解城市内涝,削减城市径流污染负荷,节约水资源,保护和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广西气象局专家介绍,“海绵城市”依据的一个重要数据——城市水循环中自然降雨量的多少,是大家所关心的。南宁市地处南亚热带季风气候区,气候温暖,雨量丰沛,使得南宁市常年繁花似锦、绿树成荫。但是南宁市自然降雨的季节分布却极不均匀,根据气象部门的降水观测资料分析显示,南宁市年降雨日数有138天,每年3-12月均有暴雨发生,其中5-10月为暴雨多发时段,暴雨日数占全年的87.5%。过去一些年来,由于遭遇到强对流、台风等极端天气造成强降雨突袭,南宁市内不少易涝点,往往不堪重负,积水成涝,城市道路行驶车辆频频上演“水上漂”。打造“海绵城市”,告别逢雨易涝,城市蓄水、排水设计需要根据当地的暴雨强度进行推算。南宁市几年或者几十年一遇的暴雨强度能达到多少,通过暴雨公式可以计算出来。近年来,在全球气候变化背景下,极端天气频发,南宁市的局地强降雨特征发生了变化,南宁市暴雨呈上升趋势,南宁市很有必要打造“海绵城市”。
由国家多部委组织的考察组在邕考察“海绵城市”建设时认为,南宁具有良好的生态环境,多年来的“绿城”“水城”建设使得城市生态环境品质极大提升,为“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了极佳的生态基础。南宁市正积极结合本市情况,通过“渗、滞、蓄、净、用、排”等工程措施,让南宁市像海绵一样,在适应环境变化和应对自然灾害等方面具有良好的“弹性”,变“工程治水”为“生态治水”,促进城市顺畅“吐纳呼吸”。
按计划,南宁市海绵城市建设示范区,总面积54.6平方公里,北起三塘环城高速,南至新平路-玉洞大道,中间经过东葛路沿线、民族大道沿线、邕江两岸、五象新区核心区。根据南宁市暴雨强度大、时间分布较集中的特点,南宁市较适用的措施包括:绿色屋顶、透水铺装、下沉式绿地、植草沟、生物滞留设施、雨水花园、渗井、调节塘等。将计划利用3年时间,达到“小雨不积水、大雨不内涝、水体不黑臭、热岛有缓解”的总体要求。
目前,广西气象部门正在开展相关研究工作,利用南宁市国家基本气象站1953年-2014年共计62年的最大雨量资料,依据新版的暴雨强度公式,科学计算南宁市区雨水排水设计流量,为城市排水管网设计、城市规划设计提供科学依据,对打造南宁海绵城市具有重大现实意义。据悉,除了南宁市,到2020年我国城市20%以上建成区要自然存储70%的降雨;2030年,全国城市80%以上建成区要达到这一指标。
共有-条评论【我要评论】